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可以平凡,但绝对不可以平庸:他才是读者心中最伟大的中国作家

2017-11-17 新读写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
即便你没看过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大抵也听说过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。这部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,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。


路遥忍受着孤独,艰苦创作,给窘境中的人带来希望与光亮。1992年11月17日,路遥因肝病早逝,年仅42岁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致敬路遥!致敬青春!


33岁时,路遥的小说《人生》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,并被搬上银幕。路遥一下子变成“名人”,安静了三十几年的生活变得戏剧化起来。他给弟弟写了一封信,剖析内心,拷问灵魂,探寻方向。他问弟弟:我该怎么办?


这是路遥写给弟弟的信,这也是路遥的成功学:投入沉重,忘记浮夸—— 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f0501penrox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路遥写给弟弟王天乐·1991年冬——


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


小说《人生》发表之后,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。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,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。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,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“导师”,纷纷向我求教:“人应该怎样生活”,叫我哭笑不得。


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,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,否则就要死给你看。与此同时,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,要和我讨论或“切磋”各种问题。


一些熟人也免不了乱中添忙。刊物约稿,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,电报电话接连不断,常常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里惊醒。


一年后,电影上映,全国舆论愈加沸腾,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。


另外,我已经成了“名人”,亲戚朋友纷纷上门,不是要钱,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,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,而且有权有势,无所不能。


更有甚者,一些当时分文不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,衣衫褴褛,却带着一脸破败的傲气,庄严地上门来让我为他们开路费,以资助他们神圣的嗜好,这无异于趁火打劫。 


也许当时好多人羡慕我的风光,但说实话,我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。


我深切地感到,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,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;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,但是,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,而不在于那个结果。



我不能这样生活了。


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。


当然,我绝非圣人。我几十年在饥寒、失误、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,苦苦追寻一种目标,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。


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。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。但是,真诚地说,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。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。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,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。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。


细细想想,迄今为止,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《人生》初稿的二十多天。在此之前,我二十八岁的中篇处女作已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,正是因为不满足,我才投入到《人生》的写作中。


为此,我准备了近两年,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;而终于穿过障碍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,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。


记得近一个月里,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,分不清白天和夜晚,浑身如同燃起大火。五官溃烂,大小便不畅通,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,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,给县委打电话,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,怕要寻“无常”。县委指示,那人在写书,别惊动他(后来听说的)。


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比眼前这种浮华的喧嚣更让人向往吗?是的,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,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,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,应该重新扬起风帆,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,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。

人,不仅要战胜失败,而且还要超越胜利。 


那么,我应该怎么办。



在这纪念路遥的日子,让我们一起重温《平凡的世界》。

1/11

钱当然很重要,这我不是不知道;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!可是,我又觉得,人活这一辈子,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……

——路遥 《平凡的世界》

2/11

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;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,但可以慰藉的是,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。
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
3/11

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,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。

——路遥 《平凡的世界》

4/11

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,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……

——路遥 《平凡的世界》

5/11

要知道,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!

——路遥 《平凡的世界》

6/11

我认为,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,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。
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
7/11

在这个世界上,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。
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
8/11

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大的艰辛,一个平凡的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?

——路遥 《平凡的世界》

9/11

命运总是不如人愿。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,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,才使人成熟起来。
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
10/11

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。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,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。因为你自己的内心,你放不下。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,不要管别人。
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
11/11

只要有人的地方,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!

我们可以平凡,但绝对不可以平庸!

——路遥 《平凡的世界》


路遥已远,路遥仍在
对于80年代的人们来说,怀念路遥是一种怀旧,是重新寻找那一代人对青春的回忆。路遥的人生,和他作品里描述的故事,都深深印在他们心里。怀念路遥就像怀念一首老歌。
八岁那年 他感觉自己被抛弃


1949年12月3日,陕西榆林地区清涧县的偏远山村,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诞生了,家人给他取名“王卫国”。家中十分贫困,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,缺吃,少穿。八岁那年,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,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。



路遥的父母和弟弟妹妹


1957年深秋的一天,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。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。走了整整两天,脚磨出了血泡,终于到了伯父家。歇脚之后,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,下午就回。



路遥(右一)和母亲及胞弟合照

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。第二天他早早起来,躲在一棵老树后,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,像小偷一样遛出村,过了河上了公路……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,几乎在一夜之间,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。从此他被寄养在伯父家中。


最难熬的 是初中三年


养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家里赤贫如洗,但还稍有些余力供养路遥上学,这对于路遥来说,比任何事情都开心。日子一天天过着,从春到夏,从秋到冬。



路遥的养母


升初中时,因生活所迫,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。路遥心里明白,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。但生性倔强的他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!1000多考生中他脱引而出,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。


初中三年,是他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。没有生活保障,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,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。在甲、乙、丙三个等级的饭菜中,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:稀饭、黑窝头、野酸菜。而所有这些,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。


那些苦难的日子 都成为文学的缩影

他不安于现状,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。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,他一晚一晚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,幻想有一天也写本书,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。


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,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,也促使他拿起笔,来反映这忧伤苦痛的一切。


在《在困难的日子里》和《平凡的世界》里所写的,都有自己辛酸的影子。



大学三年级的路遥(左上)


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,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。正如他在《平凡的世界》里所写的:“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,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,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。”


由于他读得多,笔杆子又利索,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“后天的补养”,所以,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。


他以“樱依红”为笔名,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《革命文化》上发表了《塞上柳》、《车过南京桥》两首诗歌。这两炮打响,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,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



路遥与文学爱好者在一起

每天不完成计划的创作进度绝不休息;经常累得躺在床上,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;最后,写作进入痴迷状态,对写作之外的事情失去智慧,过马路都要迟疑许久。


六年抵死写作


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去创作《平凡的世界》,头三年到各地考察、采访,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,构思小说框架、人物、情节。后三年开始动笔写。


用今天的眼光看,路遥用了一种很“笨”的创作方法。



深入铜川煤矿体验生活


为了了解作品所涉及的,中国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十年的社会情况,他居然用几个月的时间,看完了这十年间的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参考消息》和另外两份地区性报纸,以至于“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,搁在纸上,如同搁在刀刃上,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。



路遥同陕北大嫂聊家常


他从来没有按时吃饭的念头,每天给自己定了一个量,比如要写三千字或者五千字,就无论如何要写完。


就算写到晚上十二点,也不会停下来吃饭。而等到想起吃饭的时候,往往才发现没有饭吃,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就着一根大葱就解决了一顿饭。




他坚信,只有在艰苦的条件下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。所以在写书的三年里,大部分时间呆在外地,有时候是偏僻的煤矿,有时候住在小县城的土窑洞里,阴凉得三伏天都需要生火炉烤火,冬天如何严寒,旁人简直无法想象。


《平凡的世界》提纲手迹


凭借超强的意志力,他坚持完成了《平凡的世界》所有创作。全部修改完的那一天,他画上最后一个句号,把笔往窗外一扔,之后嚎啕大哭起来。


持续6年的写作,让40岁的路遥两鬓霜白、满面皱纹、血脉精气几近榨干。随着病魔趁虚而入,最终被夺走生命。


他是最穷的大作家


路遥的四弟王天乐在一篇纪念路遥的文章里,把路遥称为“悲剧人物”。之所以称他是“悲剧人物”,除了怜悯他生前的艰辛和病痛,也慨叹他出人意料的贫穷。



路遥和五弟王天笑合影


王天乐在文中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形:“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,去领奖还是没有钱,路费是借到了,但到北京得请客,还要买100套《平凡的世界》送人,让我再想一下办法。”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。



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颁奖大会


早在发表《人生》的时候,他已经是知名的作家,《平凡的世界》更是让他如日中天。他的稿费千字三十块钱,这在当时应该是全国最高的。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,居然要借钱去北京领奖,而且连自己的作品都买不起。


王天乐认为,路遥当时之所以在经济上拮据,是因为几年时间都离家在外面跑,花销大,并且爱抽好烟,爱喝咖啡。


路遥对别的很随便,吃饭一个馍一块饼就能打发,换衣十块钱一件也没所谓,但烟一定要是好烟,而且他抽烟只认准一个牌子,一连几年,别的牌子绝对不抽。他连抽过几年的“恭贺新禧”,一天总要两三包。


只要在写作,他总习惯燃着一根烟,有时候整根烟都燃完了,他都忘了抽,于是就再点一根。




路遥也在文章里写道:“我可以用一百元钱买一条高级香烟供‘关键’的几天抽,也可以用五十元钱买一件仿羊皮夹克穿几个冬天。”对高级香烟的执着成为路遥经济的一项主要负担。


同时他的另一个爱好喝咖啡,也同样花钱。大罐的雀巢咖啡,路遥常常一买就是好几罐,每天写作中,他经常一杯接一杯地喝,所以他穷的一塌糊涂。


时间的放大镜,终将为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的路遥:他没有超越时代,他只是记录了时代。对于依然在时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顾的人们而言,重新发现路遥,就是重新发现自己。


路遥已远,路遥仍在。



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长按二维码  关注新读写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